原标题: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分布图!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识别报告(1.0版简本)正式发布!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国际政策协议的重要事项。
近日,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等多加单位共同承办的“第一届中国保护生物学大会”于广州召开。
会议就“保护演化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与保护生理学”等十个专题展开。其中“社会公益保护地”专题交流分享期间,SEE基金会海洋保护总监王静正式发布《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识别报告(1.0版简本)》(下简称“报告”)。
中国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于2020年12月启动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识别研究,旨在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支持,并指导SEE基金会的海洋保护项目。由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数据的限制,目前完成了1.0版本的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识别基础研究和整理工作,但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研究结果。
发布1.0报告的简版,一方面是为了向社会展示研究成果,号召更多人共同参与保护行动;另一方面也期待获得更多意见和反馈,以帮助更新和完善2.0版本。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全球最迫切需要应对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生物多样性分布不均衡性和保护力量的有限性,急需在现有能力条件下实现保护效益最大化。报告指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是指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海洋区域。集中力量优先保护一些生物多样性重要区,是目前较为现实和高效的途径”。
报告基于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与保护实际,结合现有数据,建立本土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识别方法,识别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为甄选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优化海洋保护地布局、选取公益保护地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海域位于西北太平洋,包括黄渤海、东海、南海及东部部分,形成四大海洋生态系。拥有广阔海域、多样气候带、丰富海岸线和多样海洋生态系统。根据最新统计,中国海域已记录到的海洋生物有29300余种, 约占全球总数(241382种)的12.2%,为全球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海洋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威胁持续存在。河口、海湾和滨海湿地的富营养化、围填海活动、过度捕捞以及气候变暖等因素导致海洋环境恶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直接或间接威胁。
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快速丧失,对此保护这些区域至关重要。国际上已涉及多个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的识别和保护工作,中国也在此领域有所贡献,不仅选划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还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一种全新的保护模式。然而,当前识别标准间存在重复评估和数据支撑不足等问题,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数据零散且不完整,空间上的生境破碎化也是管理的挑战之一。
报告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其识别依赖多渠道数据收集和处理,借鉴标准确定识别规范,结合生态分区成果将研究海域分为102个生态区。识别标准包括受威胁物种、地理分布受限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过程等指标,涉及受威胁物种、集群、地理分布受限生态系统等。研究识别了36个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区,涵盖中华白海豚、布氏鲸、斑海豹、海龟等物种,以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然而,识别过程中存在数据不完整、评估工作冗余和空间生境破碎化等挑战。
本报告可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优化海洋保护地体系、选取公益保护地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撑。然而,识别过程中仍存在数据不完整、范围边界难以确定、识别指标局限性和保护管理现状缺失等挑战。数据补充、范围细化、指标优化和保护空缺分析等方面需要更多工作以完善研究成果。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增加关注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细化海洋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提升重要区域识别精度,以期更好地满足中国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